无声胜有声:从“哑古身教”看教育的力量——我校教师深情共话《哑古身教》

哑古送儿子入学中南大学
感动加感怀,身教重于言教,润物细无声。哑古夫妇于无声中示范子女成长成才,值得我们学习和对照反思。文中引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我们每个人如果像哑古那样,终其一生,精致一事,必会成功。(韩晓军)
哑古夫妇虽身有残疾,却以勤劳与专注缔造了丰足安宁的生活。男工女织,踏实度日,反观许多健全人终日焦虑惶惑,实因缺少这份静定与深耕。人生真谛,或许正在于:不怨不求,一心一艺,足矣。(刘宇龙)
哑古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他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勤劳、专注与坚韧的力量,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外在的光环。愿我们都能从哑古身上汲取力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曾燕)
经常在小镇碰见哑古,人很善良、也很热情。虽然看不懂他的手语,但能感觉到他想表达什么:邀请去他办公的地方喝茶、讲他的孩子、讲他做的事……眼神恳切真挚、充满幸福。(朱艳萍)
哑古的哑声音的哑,却不是思想的哑。他用自己的专注与坚韧发出了嘴巴无法发出的磅礴之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人生的真谛。(李灵伟)
哑古以沉默的坚韧与极致的专注,将平凡手艺做到顶尖,更以勤劳良善培育出优秀子女。无声胜有声,身教胜言传,这便是教育最本真的力量,也是人生最坚实的成就。致敬每一个在劳动中修行、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生命!(梁龄月)
言传身教,让哑古的儿女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的家庭氛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要素。作为教师,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需要通过言行举止传达给同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世。(张云鹏)
哑古无声,却用砖刀刻出最响亮的答案:命可自立,教可无字,勤能补天。致敬每一个在劳动中修行、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生命。(张涵)
静能生慧,慧生万物。这份静心做事的专注与勤劳让一个家庭生出希望,日子平稳又幸福。好的家风在身教,不抱怨,自立自强就是最好的传承。(林曦)
读罢哑古的故事,深感“身教重于言教”。他虽无言,却用一生的专注、勤劳与坚韧,为子女上了最深刻的人生课。这让我反思教育的本质:最好的教材并非书本,而是父母以身作则的品格。作为教师,我们亦当如此,以匠心育人,用行动引领,方能真正启迪生命,静待花开。(肖子涵)
哑古虽身有残疾,却用勤劳、乐观与踏实,凭一己之力将三个孩子送进大学,更让全家住进别墅。他的故事恰印证了:幸福从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珍惜所有”。太多人被无尽的欲望裹挟,反而成了自己贪念的囚徒。(郭辉)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少一点浮躁,多一点专注;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勤劳;少一点焦虑,多一点从容。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成就,不必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只需像哑古那样,守住自己的”手艺”,做好自己的”本分”,用双手创造生活,用行动诠释人生。(刘堡钰)
文章所讲的明夫先生外甥的故事,生动形象,饱含哲思,启人心智,我读到了以下五点:一是敬业坚守:成功的捷径,是把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要学会择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二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人生三万天里我们会经历很多磨难,但只有熬过命运的困境,消化人性的考验,超越内在的欲念,才能取得真经,人生是一场修行,知足常乐,积极乐观向上要怀着苦行僧的心态体验生活,忍人所不忍,才能能人所不能!三是勤俭务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不能懒惰,生命的意义在于劳动、运动,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四是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胜过一切: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礼貌,规矩,感恩!要不断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子女的传承,这些好的家风家训家规家教传承下去远比财富继承下去更重要!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五是立大志: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宁静致远,志向坚定,心不妄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在意一时一势的得失,只要方向是对的,一步一步向前,总能到达彼岸!(曹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张选旭)
哑古以自身勤劳专注、自尊自强的行为,无声地为子女、为身边人树立了“身教胜于言教”的典范,这也启示我们:教师的行为示范如明灯,在教学上的严谨笃行、在品德上的正直良善,皆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与追求。(陈素珍)
向哑古学习,哑古“静下来,定下来”的状态,对应教师需有沉稳的职业心境,沉心钻研教学、洞察学生需求。(钟鋆)
其中所体现的“身正为范,躬行不怠”精神,对我极具启发意义。虽身有残疾,却未向命运低头,而是以坚韧意志钻研技术、精进本领。在学校里,我们教职工的一举一动是学生观察学习的参照。古人云“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师,唯有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人生姿态为学生做好示范。(赖美梅)
我在后勤岗位上,深入装修工地经常能遇上”哑古”,有时也用手语跟他交流,对他贴砖工艺进行点赞。我感觉哑古很乐观,很自信,也很懂客家人的客道,每次碰到他都给我递烟(当然我不抽烟)。从文章中了解到他夫妻俩育了3个子女,个个都上了大学,这也许是他的身教得以渗透的结果,我敬佩哑古。(潘建清)
文章描述的朴实无华,深刻的感受到“哑古”的精神力量: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致敬!(郭河舟)
通过哑古一家的故事,发现最好的教育,不是说给他听,而是做给他看。包括职教人也是一样 你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榜样。你的认真,会教会他们责任。你的尊重,会教会他们平等。你的言行一致,会为他们树立起最坚实的诚信。(钟方远)
哑古的精神悄然渗透到家庭每个角落,成为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在家庭这一最初的社会单元中,父母的行为模式构筑了孩子认知世界的基石。孩子或许会忘记父母的说教,但永远不会忘记父母是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对待工作、如何经营生活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刻意教导都更加持久有力,它塑造的不仅是习惯,更是一整套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朱晓琴)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哑古精神是明亮而又深刻的钻石。领悟人生的道理,走出人生的困境,一件件课题都促使着我们,静下来,听无声胜有声,踏实走每一步。我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缺的不是“理想”,而是“专注”;缺的不是“能力”,而是“坚韧”。(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