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需求靶向培养 校企资源双向赋能 ——中国稀金谷·稀金产业学院两周年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纪略
中国稀金谷·稀金产业学院诞生于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战略机遇期。2023年5月,为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响应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君职业学院联合赣县区政府、江西理工大学、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共同创办了这所特色产业学院。目前在校学生2731人,其中与江西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专升本学生96人,共设稀土材料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专业。
作为全省首个专注于稀金领域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和君职业学院首个开设稀土材料技术专业,直击职业教育“产教脱节、供需错配、赋能不足”三大痛点,构建了“产业需求靶向培养、校企资源双向赋能”的育人新范式。2023年 9月,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稀金产业学院成为联合体副常务理事单位。为推进校企产教融合改革与发展,2024年3月,稀金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正式挂牌。
站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和君职业学院稀金产业学院以“两周年”为刻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产业为本、校企一体”为办学理念,书写产教深度融合的“稀金答卷”。
一、育人模式重构:从“时空割裂”到“三阶耦合”
学院以“1.5+1.5”工学交替模式为支点,撬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三维融合”,形成“双元驱动、三阶递进”的特色培养体系。
(一)模式重构:破解产教“两张皮”的时空布局创新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割裂、校企资源分散”的痛点,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时空结构与资源配置,创造性地将三年学制一分为二,解构为“1.5年校内系统化学习+1.5年企业沉浸式实训”两个阶段,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推动学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立体化转型。
(二)双元驱动:校企协同的“三阶递进”育人路径
1.筑基阶段(前1.5年):以“五位一体”铸魂育人
理论筑基:依据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认知课+通识博雅课”。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融入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认证要求,确保知识前沿性与实用性。
立德铸魂:坚持党建引领,深度发掘赣南红色资源,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融入“大思政”体系。独创“三观品行(Virtue)、身心健康(Wellness)、通识博雅(Liberal Art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实践技能(Practice)”的“VWLPP五位一体”和十个“一”工程(树立一套正确的三观、养成一批好习惯好兴趣、考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一项职业操作技能、读一批好书、听一些好讲座好报告、挣一份勤工俭学的收入、毕业获得一份好工作等)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自信、自律、自强”“三自”作风品质。
素质涵养: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长期坚持“双晨”制度,常态化组织“重走长征路”42公里徒步活动,塑造学生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
2.淬炼阶段(后1.5年):以“三岗联动”锻造硬核能力
现场教学: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现场教学基地。2024年3月,与乾照光电共建“车间课堂”,将LED芯片生产全流程转化为教学场景,学生直接参与工艺优化、质量管控等核心环节,技能认证通过率达95%,企业生产效率同比提升12%,验证了学用一体的转化效能。
双师共育:实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导师”双导师制。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导师,手把手传授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学校指导教师入驻企业,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学习管理和生活协调。
轮岗实践:现场教学分为“动荡适应—岗位教学—轮岗实践”三个阶段。以晨光稀土教学点为例,初期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中期聚焦核心岗位技能深耕,后期安排轮岗实践,让学生从“单一技能操作者”成长为“复合能力执行者”,印证技能进阶与管理赋能的协同效应。金力永磁将整个现场教学阶段系统规划为“五步培养法”,架设学生成长“技术”与“管理”两个通道。
3.保障机制:以“四维协同”构建育人生态
针对工学交替中的管理难题,学院与企业建立“双主体协同、全过程保障”机制:强化人文关怀与文化融入,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结合企业文化宣讲等活动,增强学生归属感;畅通诉求响应与问题解决渠道,建立“校企双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推行“1+1”结对帮扶。设立“优秀学徒”评选,激励学生脱颖而出。同时,通过严格的企业筛选标准、双向选择等方式,全方位加强沟通解释,确保工学交替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二、办学成效:从“单向输出”到“多方共赢”
(一)育人质量跃升:打造“技能过硬、素养拔尖”的产业新军
通过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的深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明显跃升。两年来已向江西金力永磁、赣州晨光稀土、乾照光电、腾远钴业、康晋电气等重点企业输送12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逾90%,专业对口率高,较传统培养模式增幅显著。毕业生凭“上手快、技能实”的过硬本领广受企业赞誉,部分已快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正在岗位实习的2022级学生中就有15人迅速走上班组长等基层管理岗位,充分彰显“校企一体、无缝对接”的育人实效。学生实践能力的飞跃同样体现在竞赛舞台:在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30余项大奖,更在2024年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中勇夺一等奖。
(二)企业深度参与:构建“人才蓄水池”与“创新策源地”
企业从职业教育“局外人”蜕变为产教融合“主力军”与“共同体”。与河北华丰集团、赣州超越电子开设“订单班”,通过“订单式”精准育人模式,企业将新员工培养周期压缩60%,大大节省人才培训成本,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依托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与双导师机制,企业不仅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流程,更以“人才蓄水池”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以项目化实训驱动技术创新,以学生实践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稀金产业学院现场教学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超1.2亿元,形成“人才精准供给—技术协同攻关—效益持续释放”的产教融合价值闭环,真正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赋能、互利共赢。
(三)产学研用协同:激活“服务产业”的澎湃势能
学院以产业学院为支点,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一方面,与乾照光电共建“光电芯片联合创新中心”,聚焦高精度光刻工艺、量子点材料改性等“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实验室成果—中试生产线—规模化应用”三级转化。另一方面,锚定赣州中国稀金谷战略定位,构建“产业需求牵引—专业动态调整—人才靶向供给”的协同机制,快速填补区域稀土产业关键岗位人才缺口,形成“教育链赋能产业链、人才链激活创新链”的良性循环。
(四)示范效应彰显:树立“职教改革”的稀金标杆
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成果在全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校企协同、工学共育”的创新实践有效激发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互动生态。育人模式创新成效获《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深度聚焦报道,相关经验被收录至《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库,“产业为本、校企一体”的稀金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入选行业权威案例;同时,《江西改革动态》专题推介“1.5+1.5”工学交替模式,系统阐述我校“时空重构、资源耦合、能力进阶”的育人逻辑。
创新效能持续外溢,已吸引省内外23所职业院校前来考察交流,形成“跨域协同、经验共享”的职业教育改革辐射圈。2025年3月,江西省教育厅在《关于实施“百校千企万岗产教融合攻坚行动”的通知》中,将“1.5+1.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作为“产教深度融合”实(习)就(业)贯通典型案例予以推介;同年4月,江西省教育厅联合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发改委四部门印发《江西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行动方案(试行)》,正式将该模式确立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标杆范式”,明确要求构建“实训嵌入生产—岗位衔接职业—技能贯通发展”的全周期育人链条,推动职业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双向奔赴”,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和君方案”与“稀金路径”。
三、未来图景:从“模式引领”到“生态领航”

Lavc61.3.100
回望两年的创新之路,稀金产业学院在时间维度打破“先学后做”的线性思维,构建“做中学、学中创”的动态体系;在空间维度消融校园与企业的物理边界,打造“处处能学、时时可练”的成长生态;在主体维度重塑校企命运共同体,激发共育共享、互惠互利的内生动力,为破解产教“合而不深”、校企“联而不盟”的痼疾提供了系统方案。
展望未来,稀金产业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化“1.5+1.5”模式内涵建设,拓展与更多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全面贯通“产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就业质量提升”的快车道,续写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璀璨华章。
图片丨党委宣传部
初审(校)丨曾琳芳
复审(校)丨郭 林
终审(校)丨郭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