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协同创新 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我校成功举办首届产教融合教育创新论坛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赋能产教深度融合。4月29日,我校在大礼堂举办首届产教融合教育创新论坛,聚焦“1.5+1.5”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突破以及现场教学展开深入交流,总结成果、分享经验,为学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现场教学所在合作企业代表、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加,副校长丁立梅主持。
论坛首先播放了《产教融合现场教学成果纪实》视频。视频以详实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学生在现场教学点的学习场景、企业实践、生活瞬间和教学成果与企业评价,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接着,赖昌明教授从教学督导视角介绍了“1.5+1.5”教育模式的现场教学、工学交替两年来的整体情况和实践成果。他指出,在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背景下,我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1.5+1.5”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1.5年着重夯实理论基础,后1.5年则专注于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学习。这一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壁垒,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技能、积累经验,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体现了独特的职业教育“和君方案”,树起了鲜明的职业教育“和君标杆”。他以稀金产业学院为例,从实践探索、创新精神、校企融合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现场教学改革实践的心得体会。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强化企业管理制度适配性、完善心理引导机制、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健全宣传推广体系、注重学生关爱服务、完善教学体系贯通等六项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现场教学点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鄢苏靓、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曾雪梅、吉安伊戈尔电气有限公司何敏强等三位企业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了各自企业在现场教学领域的创新实践。金力永磁打造”理论+实践+考核”全链条培养方案,通过18个月的系统培养,实现学生高留存率;晨光稀土秉持”共建共育共享”理念,创新推出”五个一”递进式培养工程;伊戈尔电气通过”现场教学育苗项目”,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生态。这些各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共同构建了从文化融入、技能培养到职业发展的全链条人才成长生态,有效解决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 “校—企—生” 三方共赢,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人才培养范本。企业代表在发言中一致对我校的“1.5+1.5”教育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适应性强,能够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代表也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共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驻场教师杨心伟、刘泉尧、黄勇等在论坛上先后介绍了他们在现场教学点的教育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并就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展开探讨交流。杨心伟基于自身16年行业经验,推行“5个1”时间节点管理,助力学生成长为技术储备干部。刘泉尧通过量化考核、定期座谈和企业培训,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业制造岗位。黄勇通过“理论+模拟+实操+复盘+实践”递进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实现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们以不同的实践路径来熟练地运用分层培训、动态调整和情感支持等策略,有效提升了现场教学学生的留存率和就业质量。教师们也纷纷分享了自己在现场教学指导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他们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的新需求,提出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在现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学生个体差异与诉求难以兼顾等。
论坛上,刘君浩、王景宇、刘先宝、冯陈富四位学生代表用自身经历生动诠释了产教融合现场教学的育人成效。从课堂到车间,从理论到实践,他们在一线岗位的淬炼中实现了从学生到技术能手的蜕变。刘君浩领悟到“参数调整不仅是课本公式,更是现场经验的沉淀”;王景宇深刻体会到“成长是需要学会孤独面对困难的”;刘先宝用春节值守的坚守印证了“技能是勋章,老茧是见证”;冯陈富在芯片生产车间里,完成了“理论信仰者”到“实践工程师”的转变。他们的共同感受是:“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学校+企业’,而是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让技能在创新中结果。”他们的成长故事,正是校企协同培养“懂理论、精技能、有担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缩影。
理事长李兴对学校首届产教融合教育创新论坛进行了点评总结。他首先向参与现场教学的企业、教师及学生致以诚挚谢意。他以”窑变”为喻,形象阐释现场教学育人理念——学生如同陶胚,经过企业实践的”高温淬炼”,最终蜕变为产业需要的”精美瓷器”,在磨砺中实现价值升华,人人都可以成功。他指出,现场教学的本质在于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靠谁培养人以及在哪儿培养人等五大问题。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就业、把握节奏、实现迭代”,立足产业需求,以培养企业急需的基础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真实的企业实践和实训,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要把握现场教学“关键期、稳定期和过渡期”三个不同时段的工作特点,持续优化”1.5+1.5″人才培养模式。他强调,校企合作要突破表层联合,构建”命运共同体”式的深度融合机制,从课程开发、师资共建到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协同,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创新思路、优化实践。
首届产教融合教育创新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将坚持不懈秉持“产业为本、校企一体”的产教融合办学理念,以政府、企业、社会对学校“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与推介为动力,继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为办好精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