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我校产教融合新模式入选《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库

12月20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公布了《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库首批入选案例名单,我校中国稀金谷·稀金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的《产业为本 校企一体——稀金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案例代表江西成功入选。

据悉,中华职业教育社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中央统战部代管、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管理机构编制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从事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有关人士的桥梁和纽带。

《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库,全国首批总共89个典型院校案例(含全国的本专科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

特此报喜。

喜报丨我校产教融合新模式入选《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库

 

 

产业为本 校企一体——稀金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国稀金谷·稀金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

 

(一)实施背景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的深刻论断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点,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与路径规划。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南时,鉴于赣州的稀有金属资源地理优势和稀有金属在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了稀土资源的国家战略价值。江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布局产业发展战略时,确立了江西省的“1269”发展规划,其中稀有金属行业和电子行业位居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行业之首。

在此背景下,2023年5月,和君职业学院依托有利地理优势和江西省的产业发展布局,以支撑江西省“1269”产业发展战略人才建设为己任,与赣县区政府、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江西理工大学共同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中国稀金谷·稀金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以下简称“稀金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的诞生,旨在直面稀土材料领域技术人才供需错配、技能迭代加速、素质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等挑战,通过一系列前瞻性教育改革举措,全力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一线技能精英,肩负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产业为本”,筑基地方经济发展

稀金产业学院紧扣江西省“1269”发展战略,创新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界限,通过政校企行研深度融合,在中国稀金谷核心区,学院携手赣县区政府(赣州高新区)、江西理工学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共建稀金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作为地方稀有金属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实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院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有效推动了稀有金属产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学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设立“稀土材料技术”专业,秉持“业精于勤,德技双修”理念,采用“VWLPP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培育出大批自信、自律、自强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企业人才战略、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生就业的多赢局面。

二是深化“校企一体”,共筑产教融合共同体

1.校企双元育人。面对传统模式弊端,稀金产业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实施“现场教学”,校企共商培养标准,将生产线转化为实训室,走到人才需求的最前线,连起来、校企共商培养标准,融进去,实现双元育人。稀金产业学院与赣州高新区及产业头部企业达成紧密合作,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现场教学”,执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学习培训方案,以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方式完成岗位技能的实践学习。

开创校企一体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把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教学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企业的师傅和培训师就是产业学院的导师,企业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就是学生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部就是学校的“企中校”,学校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部”和人力资源库,现场教学场所就是校企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在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共同完成真实有效的技术技能教学与实践,共同培养能够高质量就业的现场工程师。

2.打通招就环节。学校紧密围绕企业“要什么”“要多少”“行不行”“好不好”等核心要素,精准调整专业设置、科学规划招生规模、优化课程体系及培养规格,实现学生“入学即准员工”的身份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岗位实践教学直接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岗位,确保学生“毕业即上岗”或顺利创业,成为企业连续计算工龄的一线核心骨干。

为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瓶颈,学院创新实施“1.5+1.5”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均衡分配,各占50%,鼓励学生尽快成长为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调和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3.优化双师互聘。学院引进具有大型企业工作经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做专任教师,派驻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素养的年青教师进入企业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参与现场实践教学互动,深度参与企业教学及产品研发;充分采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发挥企业培训师、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的作用,共同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三)成果成效

一是建设“金专业”,引领产业建体系。学院在中国稀金谷校区勇立潮头,率先在中国稀金谷校区设立“稀土材料技术”专业,填补行业空白,荣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称号,成为有色金属产业链上的璀璨新星。作为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核心,学院正筹备全国稀土行业共同体,搭建国家级交流平台。通过与会昌中专、江西理工大学等深度合作,构建了中专至本科的完整职教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今秋,99名首批联合培养本科生入驻稀金产业学院,标志着这一体系正式启航。

二是建设“金基地”,产教融合有深度。成立仅半年,即与16家稀土领军企业共建现场教学基地,实施“师带徒、企中校”模式。截止2024年8月,已释放400多个现场教学岗位,2022级221名稀土专业全部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教学,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即可实现本岗位就业。未来,每年约1500名学生将受益于此模式,为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开发“金教材”,知行合一放异彩。学院聚焦“金教材”开发,校企双元合作,修订6套活页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紧贴企业一线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方面,实施“双师”培养多元化战略,聘请专家、学者及企业技术人才,与金力永磁等知名企业签订培养协议,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四是贯通“长学制”,坚持“应用型”。“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作为创新之举,打破教育层次壁垒,实现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为学生提供连续学习平台。学院与赣州农业学校、会昌中专等合作,推进中高职联合培养及专升本项目,已吸引99名本科学生加入,共筑人才培养高地。

坚持“应用型”导向,学院注重学生德技双修,成果斐然。学生在省级乃至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70%现场教学学生达到“出师”水平,20%快速成长为班组牵头人,展现了卓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沉浸式”学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迅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为稀土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经验总结

稀金产业学院在江西省高职教育领域勇立潮头,坚持“产业为本、校企一体”的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开创性地实施了多元化主体办学和沉浸式“现场教学”的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未来每年将持续为赣州高新区、赣州经开区等园区企业提供1500人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支持。这一举措不仅颠覆了传统高职教育以校园课堂讲授与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练习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更标志着职业教育向深度产教融合、精准对接行业需求的重大迈进。

稀金产业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受到地方政府、其他兄弟院校、招商引资的园区企业,以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短短的一年时间已经有超过30家院校和机构主动来校交流学习,共商产教融合发展大计。稀金产业学院的改革探索,不仅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培养符合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辟了新路径,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撰稿丨郭 林
初审(校)丨曾琳芳
复审(校)丨郭 林
终审(校)丨郭厚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