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徒】银龄絮语:我见青年如璞玉
栏目简介
导语 Column Introduction

银龄絮语:我见青年如璞玉
作者:欧阳芬
初遇:青涩中的微光
一年前我刚到和君职业学院,因身负督导任务,第一次听他的课。据办公室同事小谢介绍:“全校只有稀金产业学院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该教师上课比较认真,责任心比较强”。听课前翻了下往年督导专员记录表,表中记录着曾老师“教态大方,教学方法丰富”。于是我们督导组抱着学习的态度进入了他的课堂。彼时的他,站在讲台前略显局促,班级成员是由2个常规班级组成的,总人数达到120多号人。他教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这类常被学生称为“水课”的公共课。虽然能看出他备课认真,课中时不时穿插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积分奖励法、师生互问互答也一并用上,并亲自示范古代礼仪“拱手礼”动作要领,但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台下学生低头闲聊,参与度不高,教师虽然管控了课堂纪律,但学生不听管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仍记得那个课后,他找我交流时眼中的困惑:“欧阳老师,为什么我准备了这么多,学生却听不进去?”那一刻,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所有年轻教师都曾有过的迷茫。
今年2月,为持续强化我校师资力量,充分发挥银龄导师传、帮、带的指导作用,打造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我作为银龄导师参与了曾老师的帮扶工作,因此得以走近这位青年教师。
转变:从“教知识”到“育人心”
转变始于一次意外。
去年十月,24级新生军训。骄阳似火,他作为班主任始终陪伴于侧。队伍中有个特殊的孩子,患有高血压。随着训练日益艰苦,那孩子的步履渐显蹒跚,面色也愈发苍白。曾老师始终立于训练场边,目光如守护的烛火,未曾须臾离开那摇晃的身影。他人轮班歇息,他仍坚守岗位。那份专注,恍如隔世,映出我年轻时守护学生的模样。
直至那日午后,学生终因体力不支,突然晕倒。众人尚未回神,他已如离弦之箭疾冲上前。那背负学生奔向白鹅乡卫生院的身影,与我四十年前的某段记忆悄然叠印。在卫生院中,他挂号、取药、垫付医药费,悉心照料,竟使医生误将他认作学生的亲兄长。事后,他腼腆地向我提起此事时,我却在他清澈的眼中,看见了教师最珍贵的“父母心”。
“老师,医药费我明天让爸妈……”
曾老师只轻轻摆手:“先好好休息,这些都不重要。”
这句朴素的言语,令我看见教育精神的生生不息。他的教育的温度,恰藏在这些“不重要”的细节里。这句“不重要”,正是他对“以父母心肠办教育”最本真的理解,也是他以父母般的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成长的生动践行。
突破: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在学生举办的读书分享会上,学生们轮番上台分享《平凡的世界》《活着》或是他们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时,他的目光始终温柔地追随着每个年轻的身影,时而颔首,时而记录。
最让人动容的,是分享结束后的时刻。
他从不看笔记,却能准确叫出每个分享者的名字,复述他们讲述的细节——那个腼腆的女生提到孙少平在煤矿下的坚持时声音哽咽,他听懂了;那个活泼的男生分析福贵的一生时突然沉默,他注意到了。
“我记得你说,孙少平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他走向那个女生,声音轻柔却有力,“其实,你身上也有这种光。当你克服紧张,坚持说完对尊严的理解时,你照亮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接着转向那个男生:“你说福贵教会你珍惜,但你知道吗?你在篮球赛受伤后依然坚持训练的样子,何尝不是另一种珍惜——珍惜自己的选择,不轻言放弃。”
他总能这样,从书中的故事,巧妙地连接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再自然过渡到人生的思考。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学人物,经他一点拨,都成了映照学生自身成长的镜子。
而最让学生们受益终身的,是他将这份人文关怀与职业规划完美融合的智慧。
学校实行“1.5+1.5”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常在这转折点上迷茫。他便在读书会的间隙,与学生们细谈职业规划。他不用那些空泛的”要有理想””要奋斗”之类的话,而是仔细询问每个人的特长与困惑,再一起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
“你喜欢与人交流,又擅长整理信息,可以考虑客户服务方向的岗位,但需要加强一下办公软件的应用……”
“你的动手能力很强,但表达稍微欠缺,我建议你在现场教学前多参加一些演讲活动锻炼表达能力……”
他的建议总是具体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照亮学生们脚下的路。灯光虽弱,却足以让人不迷失方向。
有一回,一个学生分享《月亮与六便士》,讲到主角抛弃一切追求艺术理想时,激动得声音发颤。他听完后沉默了片刻,说:”追求月亮固然勇敢,但别忘了,弯腰捡六便士也需要勇气。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要求我们学会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学生们突然明白,这位老师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浮躁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态度。
后来,有毕业的学生回校看他,说起工作中的种种。他依然那样笑着,问:”最近读了什么好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共课教师,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在年轻的生命里播下了种子。那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总有一天,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悄然萌发。
“十个 ‘一’ 工程”之“考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践行者。他总是说:“多一本证书,就多一扇通向未来的门。”当学生还在迷茫未来的时候,他已默默成为那个为学生推开窗户的人。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讲台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细心勾勒未来的可能。
“去考个导游证吧,看看天地宽广。” 他这样对喜欢历史却不敢追梦的男生说。
“试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你很有耐心,适合教书育人。” 他这样对总是默默帮助同学复习的女生说。
他像识马的伯乐,在学生自己都未察觉时,便看见了他们身上闪光的方向。
有位女孩为普通话“二甲”屡考不过而暗自神伤。那个午后,空荡的教室里传来一遍遍跟读声——“是‘丝绸’,不是‘吃绸’。”
他侧耳倾听,耐心纠正,仿佛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当女孩终于通过考试,喜极而泣时,他只是温暖一笑:“你看,你比自己想象得更优秀。”
他深知,在这个看重实操的时代,一本本证书不仅是求职的敲门砖,更是学生自信的奠基石。每一次备考,都是一次自我塑造;每一张证书,都是一次“我能行”的确认。
最动人的教育,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里——
他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赋予他们直面未来的勇气;不仅纠正发音,更唤醒每个年轻生命内在的力量。
如今,他的学生带着导游证走遍山河,手持教师资格证站上讲台。
而他自己,依然守在那方讲台,做那个最执着的点灯人——用一颗炽热的心,点亮学生前行的路;用一份不变的坚守,让每个平凡的梦想,都有了翱翔的翅膀。
成熟:教育是生命的彼此照亮
当别人还在犹豫时,他已整装出发。从课程思政案例的精心设计,到教学能力比赛的全力以赴;从深夜伏案撰写论文,到各级课题申报的勇敢尝试——每个他能触及的成长机会,都成了他必须奔赴的战场。
“我还年轻,多学一点,学生就能多得一点。”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对教育最深沉的理解。于是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认为“不重要”的公共课,在他手中变成了启迪智慧的钥匙。他让高职学生明白,技能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值得追寻。
最让人动容的是,当同龄人在计算投入产出时,他依然像个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对每个机会都怀抱热忱,对每次尝试都全力以赴。这份近乎固执的坚持,源于他心中再简单不过的信念:教师的每一次成长,都关乎台下无数人生的可能。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他选择了一条看似“笨拙”的路——用最多的心血,备每一堂课;以最谦卑的姿态,抓住每个提升的机会。而这一切,只为了当学生望向讲台时,能看见知识背后,那个为他们奋力奔跑的身影。
他就是这样的青年教师——用自己成长的脚步,为学生丈量世界的宽度;以永不停歇的追求,诠释着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在他身上,我们相信:教育最美的风景,正是一个个愿意为孩子点亮星空的平凡师者。
传承:璞玉生辉
如今,他的课堂座无虚席。每当我路过他上课的教室,听见里面传出的笑语与掌声,我这个银龄教育工作者总会驻足片刻,心中满是对教育传承的欣慰。
他的学生说,上曾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不只因那幽默睿智的语言,更因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以整个生命践行着教育的真谛。在他身上,不见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复一日地守护:从课堂上的思想引路,到人生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正如他常对学生所言:“真正的教育,发生在知识之外,发生在生命与生命的真诚相遇里。”
而我想对他说,能在教育生涯的黄昏时分,见证这样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我——一位银龄导师最深的慰藉。教育的圣火,正由这样的年轻人,温柔而坚定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