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徒】雨烟的光:在平凡里长出的力量

栏目简介

【名师·高徒】栏目旨在展示和君职业学院教与学、师与徒、传与承的动人篇章。在这里,名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经师”,更是生活与事业中的“人师”;“高徒”不仅是品德优秀、学业精进的学生,更是怀抱理想、在岗位上茁壮成长的校友。无论是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还是现场教学基地的言传身教;无论是管理服务的战略谋划,还是后勤保障的默默坚守,皆是和君特色的真实注脚。他们激励着每一位和君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书写“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新型技能型院校建设新华章。

导语  Column introduction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许多闪光的力量并非源自一蹴而就的天赋,而是在日常中的点滴积累逐渐凝聚成光。本期栏目主人公杨雨烟,这个曾在课堂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女孩,正是这样一位平凡却非凡的和君学子,从最初的自我怀疑,到突破自我极限,她的成长没有轰轰烈烈的转折,而是在细水长流的过程中,积攒出坚韧的力量和内心的光辉。她的蜕变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求天赋的卓越,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在平凡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力量,从内心深处,一点一滴、默默地长出勇气、自信与坚毅。

【名师·高徒】雨烟的光:在平凡里长出的力量

雨烟的光:在平凡里长出的力量

作者:刘芳

 

第一次听见 “杨雨烟” 这个名字,是辅导员带着几分无奈走进我办公室:“院长,这孩子父母找她找疯了,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家长急得快报警了。”

我拨通她母亲电话时,听筒里传来的焦虑几乎要溢出来:“刘院长,您可得帮我找找她!这孩子早上说外出一趟,我从滴滴行程上看到,上午7点不到就出发了,到现在没回,晚上九点要回寝室,这都快超时了……”絮絮叨叨里,全是父母密不透风的牵挂——几点回寝、坐哪趟车、见什么人,都要一一报备。我握着电话听了很久,最后轻声说:“您养了棵好苗子,但花盆太挤了,得松松土,让她自己扎根。”那次通话聊了一个多小时,从“孩子总要学会自己过马路”到“放手才能真正地成长”,末了,她母亲叹口气:“就听您的,试试吧。”

彼时的雨烟,其实我印象并不深,像一株被圈在角落的含羞草。在班上永远默默无闻,眼神躲闪,被点名时会下意识绞手指。我知道,这样的孩子不是怯懦不是内向,只是没见过自己“舒展”的模样。于是在后面碰到她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比赛活动要参加;运动要加强;学习要认真……

她的变化,是从晨跑开始的。起初总落在队伍最后,后来慢慢跟上,有次我故意放慢脚步等她:“听说县里要办马拉松,试试呗?”她头埋得更低:“我跑不完的。”“试试嘛,跑不完也没事。”那段时间,总能在晚上的小镇生活区看见她加练的身影,从气喘吁吁到稳步前行。比赛当天,我站在中途补给点,看见她咬着牙叉着腰累到想停下,便冲她喊:“雨烟,你太厉害了!加油!”她猛地抬头,眼里闪着光,硬是没停步。冲过终点时,她红着脸说:“院长,我做到了。”

在和君的时光里,雨烟的蜕变像一颗种子冲破土壤,每一步都带着倔强的力量。真正的突破,是在职业规划大赛。这个比赛是她突破自我的第一道关。前一年她只敢坐在台下看,第二年报名截止前,她攥着报名表在办公室门口徘徊了好久。“想报就填。”我推给她一支笔,“输了不丢人,不敢试才可惜。”她选了我当指导老师,每次改PPT都带着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修改意见,连字体大小都标得清清楚楚。PPT定稿后,内向的她又卡在演讲环节,我陪着顺稿、练仪态,甚至模拟评委提问。上台那天,她声音发颤,手心冒汗,却硬是把6分钟的演讲讲完了。下台时她攥着我的手,指尖冰凉,眼里却亮得惊人:“院长,我好像也发光了。”最终,她虽未如他人般侃侃而谈,却已褪去局促——这份经历,让她在初入企业面对陌生客户时,终于能放下羞涩,清晰地表达想法。

后来她分到了我教授的专项班,我才发现这孩子藏着股韧劲。理论课上,她的笔记永远记得最细,连我随口提的一个行业案例,都能追着问出三四页纸的思考;展示课上,别人练三遍就休息,她总缠着同学陪她再加练两回,经常很晚还发微信咨询我问题。有次她拿着一份销售方案来找我,方案边角都磨卷了,上面用红笔改了七遍,各种细节都标注得明明白白。努力终有回响,学期末的招聘会上,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那份“不怕试错”的韧劲,接连收到两家体育俱乐部的offer。拿到通知那天,马上发微信告诉我:“院长,您看!我被选中了!”

如今她在现场教学的岗位上也如以前一样坚持着,不断克服新的困难,前段时间刚成功拿下整年包场地的大单也兴奋地告诉了我,她说现在不管是处理客户咨询,还是学习新的新媒体运营技能时,总会想起那些日子——马拉松终点的突破、演讲台上的坚持、面试时的不放弃,正是这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让曾经怯懦的自己,慢慢长出了面对世界的勇气。

看着她现在的样子,总想起第一次见她时那个缩在角落的姑娘。她从来不是最拔尖的,没有拿过省级国家级的大奖,也不是众人眼里的“焦点”,但她一步一步,把“不敢”变成了“我试试”,把“做不到”变成了“我能行”。

这大概就是我们职业教育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培养天生的骄子,而是陪着平凡的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光。就像雨烟,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在晨跑里长出的耐力,在演讲台上积攒的勇气,在困难的现场教学中炼出的担当。

我总跟老师们说,要多看看那些“不显眼”的孩子。他们或许一开始像颗蒙尘的石子,但只要给点阳光和空间,就能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发光。毕竟,不是所有的耀眼都来自天生,更多的光,都是一点点挣出来的,曾经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平凡里长出来的力量。

雨烟如此,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的大学生,亦是如此。

 

整理丨党委宣传部
初审(校)丨陈子鹃
复审(校)丨郭   林
终审(校)丨郭厚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