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夫即兴读图:哑古身教

王明夫即兴读图:哑古身教

哑古送儿子入学中南大学

今天在家群里看到这张照片,看到哑古去中南大学送他儿子报到入学了,我瞬间有一种眼含热泪的感动。

照片上,右一那个中年男子,是我外甥张喜传。他小时候发一场高烧,家贫无医,烧了几天后绝聪失语,就此成了终生聋哑,人称“哑古”。别的孩子去上学的年龄,哑古去广东打工讨生活,在建筑工地里做小工,干掺沙浆、扛水泥、搬砖块之类的笨活。后来跟着师傅学泥工,从此一生做泥工。因为听不见世界上的任何声音,所以他做工很静心、很专心,久而久之就成了手艺高超的泥水师傅,尤其是贴瓷板这种考功夫的泥工细活,据说哑古的手艺在全县范围内都算顶流。因为手艺好,做工实在,所以工价稳居一线水平。县城人家装修,贴瓷板一项,要排队等候哑古的档期。哑古从来不缺业务,长年累月都在干活,做得越多手艺越好,手艺越好业务越多,身体也日日处在体力劳动的状态。

哑古做工的时候,经常叼支烟,吞云吐雾。我回家乡创建和君小镇,哑古是小镇建设过程中泥工手艺的“当家老生”之一。有一次在工地上,我走到他身后,他听不见任何动静,但见他长久专注于手上的活计,嘴上叼着的香烟积起了长长的烟灰,烟灰突然掉到水泥砂浆里,他自微微一笑,泥刀一卷就把烟灰和到材料里了。长年劳作中,累了一整天的哑古,晚餐时候喜欢喝点小酒解乏,从不喝醉。

王明夫即兴读图:哑古身教

和君小镇创建人王明夫董事长与哑古工地合影,酷暑大热,哑古衣服全身湿透

稻盛和夫说: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你看照片,长年劳动、年届五十的哑古,身材体型和健康状况,就是显得那么的精干和英挺,丝毫看不到很多白领精英身上的那种松垮、油腻和疲态。“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哑古堪称是标杆和典范。

曾经,我姐(哑古的母亲)最深的忧虑就是怕哑古娶不到老婆。也是,家境清贫,还是个绝聪的哑巴,有谁愿意嫁呢?老天有眼,楞是成全了一对好姻缘,哑古22岁时候娶到了一位好妻子。哑古的妻子,幼时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只有一条腿能走路,没法出门,就在家里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照顾老人,兼做裁缝,为左邻右舍缝缝补补,创收补贴家用。哑古和他的妻子,二个重度残疾的人结合成家庭,相依为命,命自我立,自尊自强,勤劳致富,几十年积累下来,家庭经济条件逐步殷实和富裕起来,住进了县城的联排别墅小区。

哑古的家庭教育,接连发生奇迹。哑古和妻子有二个女儿一个儿子,早些年大女儿去南昌读了大学,前年二女儿(头图里左一姑娘)以优良成绩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财务学专业,今年儿子(头图里居中男孩)又以全县前茅的成绩考上了中南大学药学专业。文章头图为哑古送儿子去长沙中南大学入学的合影,这是多么自豪和幸福的时刻啊!哑古和妻子都没文化,儿女的上学念书完全处在自生自灭、自安天命的状态,谈不上任何教育辅导。不成想,哑古的儿女,不教而正、发奋图强,楞是凭着奇迹般的自觉努力,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保持着名列前锋阵营,达到了一个县城教育环境所能达到的最好成绩。更令我惊讶的是,哑古的女儿和儿子,有着“弟子规”式的中华传统美德,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让我常生感慨:什么是好的家教?为人父母者,自己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勤劳不辍、朴实良善,可能就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哑古不言,以身为教。

今年夏天,我去哑古家吃了顿午饭,本意是去看看我姐(年奔八十岁了),不料竟是格外地看到了一幅美好家庭的生活画卷:四层的小楼,有自家的小院,种着蔬菜和三角梅,配建了洗衣池和压水井。室内一层是停车库、柴火灶、哑古妻子日常劳动的裁缝作坊和家庭会客的茶室,茶室书架上摆放着《王阳明传记》和《史记》等书籍。二层是厅堂、餐厅和厨房,厅堂正墙上供着祖宗神位,这是我们客家人安顿生活和精神的必需信仰。祖宗神位两边挂着一副木刻对联:祖德光辉照千秋,宗支繁衍传万代。厅堂墙上还挂着一块大大的牌匾“家和万事兴”。餐厅墙上挂着我父母亲留下的“家训十二条”,第一条是“治家第一要治懒,懒人不穷,天理难容”,第二条是“发家只有一条路:勤劳致富。子孙不走这条路,富了冇好事”。三楼四楼是卧房,家庭成员人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卧室。整个家应有尽有、窗明几净、整洁宽敞。我姐说,我们遇上了一个好年代、好光景!

准备午餐的时候,哑古妻子在厨房炒菜,二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或帮厨,或拖地,或摆碗筷,或端菜,或备酒,各各忙着自己看得见的活。吃饭的时候,奶奶(我姐)和妈妈(哑古妻子)不时地吩咐孩子们给舅公(我)夹菜、添汤、倒酒、盛饭,点评孩子们的礼貌和规矩,嘱咐孩子们要感恩舅公啥啥、学习舅公啥啥。我们客家人“桌上教子,枕边教妻”的家风民俗,跃然餐间,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餐毕,三个孩子分工去洗碗筷、整理餐厅、收拾厨房、清理垃圾等等,我姐和哑古妻子则陪我聊闲天,消遣茶余饭后的好时光。

王明夫即兴读图:哑古身教

哑古妻子的裁缝作坊

离开的时候,走到一层,我望着哑古妻子裁缝作坊的作业现场,想想哑古此时正在工地劳动,油然而生感叹,这是最好的生活:男工女织、丰衣足食、上慈下孝、敦伦尽分、老有安养、少有所学、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美哉生活,人生何求!这一切,竟然全来自于二个残疾人的奋斗与创造。比较而言,可叹世上多少身体健全、头脑聪明之人把日子过得一团糟,把生活糟蹋得不成样子。

在和君小镇建设的工地上,每当看到正在做工的哑古,我都内心生起一股隐约的敬意和羡慕。也不免生出这样的感慨:现在有不少人,比如城里的一些白领精英、官场商场上的不少成功人士,常常焦虑和困苦,日子过得凄惶不已,敢问比较哑古您何困来哉?何苦来哉?何惶来哉?何不学学哑古的人生态度:静下来,定下来,勤劳起来,不求人不求鬼,尽吾一生勤劳做好一门手艺,足矣!

王明夫即兴读图:哑古身教
哑古参与施工的和君小镇建成图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对着《大学》里的这段话而若有所思,努力想从中思索出某种人生道理、成功秘诀来。我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博士、教授,对很多人生道理和成功秘诀,每每是思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行,虑而不能得。而我外甥哑古,没上过学,不识字,永不言谈,却总让我感觉他是《大学》这段话的有力注解和证成。或许,我需要先读懂哑古,然后才能读懂大学。

 王明夫,即兴随笔于2025年9月12日

来源丨和君咨询
初审(校)丨陈子鹃
复审(校)丨郭   林
终审(校)丨郭厚文

相关新闻